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到「新质生产力」,围绕科技创新的概念一直在不断变化,但国家对于推动「制造强国」和「科技强国」的决心始终没有变过。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23年年底,全国规模以上高科技制造企业达到5.3万家,全年营收22.46万亿元,相比五年前分别增长了57.4%和43.1%,去年,这些企业在研发上共计投入超过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了8.3%。通过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有些高科技创业公司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拥有一席之地,有的抓住机遇实现了爆炸式增长,将产品卖到了世界各地,但也有很多高科技企业在扩张过程中遭遇了「成长的烦恼」。

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到「新质生产力」,围绕科技创新的概念一直在不断变化,但国家对于推动「制造强国」和「科技强国」的决心始终没有变过。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23年年底,全国规模以上高科技制造企业达到了5.3万家,全年营收22.46万亿元,相比五年前分别增长了57.4%和43.1%,去年,这些企业在研发上共计投入超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8.3%。

通过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有些高科技创业公司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拥有了一席之地,有的抓住机遇实现了爆炸式增长,将产品卖到了世界各地,但也有很多高科技企业在扩张过程中遭遇了「成长的烦恼」。

看不见的成本

「成长的烦恼」往往很难量化,很难在财报中体现,但却又实实在在地会拖累企业的运营效率,比如沟通不及时、信息不畅通以及流程设置不合理,很容易造成机构臃肿、资源浪费和决策失误。

像人力资源、销售管理、质量与运营、财务这样的部门,它们的工作不像生产制造一样,通过升级机器就能立即释放效率,这也就是所谓的「鲍莫尔病」(由美国经济学家威廉·鲍莫尔在1967年提出)。

「事实上,很多时候随着公司规模扩大,流程和组织反而会越来越复杂,负责拉通对齐的人越来越多,最终使得企业运营成本增加、市场响应能力迟钝、竞争力逐步丧失。」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时代,很多企业往往会选择忽视这些隐性成本,企图用增长来掩饰低效,但随着很多行业的竞争逻辑从增长博弈变成存量厮杀,这头房间里的大象已经无处可藏,迫使越来越多的科技型企业正视和解决「鲍莫尔病」。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前,企业能借力的技术相对有限,一般都是垂直领域的应用,比如OA、CRM以及MES系统等等,但随着5G、云计算以及AI等新技术的涌现和成熟,整个制造业进入数智化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试图从数字化转型中寻找良方。

中国有133家「世界五百强」,5200万家小微企业,累计培育出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也有1.46万家,它们属于不同行业,拥有不同规模,在数字化转型上存在各式各样的痛点。

数字化工具的选择,成为了科创型企业的重要命题。以钉钉为例,80%的中国「世界五百强」和70%的专精特新「小巨人」都是钉钉的客户。最近,钉钉还集结了102家

科创势力,完成一次集体亮相,这也从侧面证明了越来越多科创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重视。

对于本身打着高科技旗号的科创势力来说,推动数字化转型不仅关乎着品牌的「面子」,也关系着效率的「里子」,影响的不仅是现在,更有未来。

看得见的效果

因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性,数字化转型在任何企业都应该是「一把手工程」,但并不意味着企业在方方面面都需要亲力亲为,什么软件都需要全栈自研,在这个问题上,做扫地机器人出身的杉川就走过一些弯路。

杉川IT部部长陈俊就坦言,他们之前希望通过自研来帮助公司提升信息化水平并推动数字化转型,但做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性价比不高,像MES这样的生产管理系统也没有及时搭建起来,一些核心数据仍停留在word和excel这样的文档里,数据没有被充分利用。

因此,公司决定从外部采购一些成熟的软件,但它发现软件混用一段时间后,沟通效率虽然比之前提高了,但出现了信息泄密的问题。

作为一家拥有一千多项技术专利的科创势力,杉川对于IP保护和信息保密的要求都很高。

对它们来说,提高沟通效率和保障信息安全,不是一道「二选一」的选择题,而是一道「既要、又要」的必选题,在经过一番对比研究之后,陈俊最终帮助公司选择了钉钉,但最后促使他选择钉钉的原因不只是信息安全。

「钉钉无论是线上的会议预约还是线下的会议投屏,整个体验是封闭的,不存在割裂的问题,后期如果需要购买某些软件功能模块,可以像搭乐高一样按需单独购买,性价比也更高。」

使用钉钉一年多之后,杉川没有再出现过信息泄密的情况。具体来看,基于专属钉的信息安全能力,杉川将个人文件、在线文档、内部信息全部纳入管控,例如文档离开公司就没办法打开,保障了信息安全。

2022年,成立6年的杉川被工信部评为专精特新「小巨人」,很少有人听过它的名字,但殊不知的是,许多中国家庭里都有它的身影。

今年,杉川成功登顶,成为全国头部的扫地机器人产品生产企业,客户包括小米、海尔、戴森等,今年扫地机器人产量超过600万台,在全球高端扫地机器人市场中,每10台就有3台来自杉川。

短短八年,杉川的研发人员超过600人,产线上的生产人员超过4000人,在全球累计出货量已超过千万台,覆盖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妥妥的「隐形冠军」。

但业务的迅猛增长也暴露了杉川的「鲍莫尔病」,尤其是沟通协同效率低下的问题开始变得突出。

由于客户遍布全球,团队构成也日益国际化,跨文化沟通效率成为困扰杉川的一大问题。此外,杉川集团与子公司之间分属于不同管理架构,彼此信息不通、找人也不方便,协作起来需要动用微信、电话等多种工具,不仅沟通信息安全得不到保障,协同效率也很低下。

在这方面,钉钉给杉川送上了「神助攻」。

使用钉钉「上下游组织」能力之后,杉川旗下两个子公司的架构直接纳入总部的组织通讯录中,人员变得一目了然,跨组织找人不再困难;集团员工与子公司需要沟通时,可以直接创建上下游钉钉群或者发起钉钉会议,不仅简便高效,而且聊天界面加水印、群文件有保密字样,离职自动退出,让业务推进变得更安全。

「我们公司的邮箱也接入了钉钉,海外客户给我们发英文邮件之后,钉钉可以帮忙及时翻译,这样回邮件就很方便。」杉川旗下自有品牌3i销售部总监林义表示。

此外,基于「云钉一体」的架构,使用钉钉文档后,所有人员都可以直接编辑文档,把不同团队的信息汇总汇集在一起,无论是进行产品开发排期,还是汇总竞品信息,都会更加便捷和高效。

转型助手

在从「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的历史进程中,很多代工出身的中国企业纷纷推出自有品牌,从幕后走向了台前,杉川也是其中之一。

2022年,杉川决定走出舒适区,推出高端品牌3i,但在迈出这一步之后,他们发现用做代工的思路无法做品牌,从ToB转向toC对企业的数字化水平和整体运营效率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在ODM模式下,代工企业往往是隐性的,不需要在市场中频繁现身。但推出3i意味着公司要直面一线消费者,要从零开始打造品牌,要入驻线下商圈和电商平台,逐步形成一个完善的销售体系,「人财物事」的管理难度相比之前呈指数级提升。

客户变了,组织架构、经营思维和业务流程也要随之改变,如果没有借助数字化工具及时调整架构和流程,转型过程中就会暴露很多问题。

担任3i销售部总监之初,林义就发现了很多低效的工作环节。

比方说许多一线同事每天都要花很多时间统计销售数据,而且过程很痛苦;每当电商平台促销活动期间,杉川的客服人员还需要人工登记和核对一些数据,这不仅影响了企业运营效率,也不利于员工增强职业成就感。

但在使用钉钉一年多之后,这些低效环节已不复存在,内部沟通和信息同步的隐性成本被大幅降低。

据林义讲述,之前需要一个小时才能统计完的数据,现在钉钉上可以一键导出,销售管理人员可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提升门店运营效率;不同城市的员工可以在钉钉上共同编列一张表格,不用像过去那样逐个打电话再统一登记。

通过钉钉的助力,杉川内部的数据壁垒逐步被打破,一线门店的运营效率得到了提升,个体的创造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发挥,转型之路也走得更加顺畅。

在服务千行百业的过程中,钉钉的角色从一个简单的办公软件蜕变成数智化时代的生产力工具,像杉川这样的高科技企业通过钉钉解决了一个个日常运营与业务转型中的具体痛点,从而建立起了盟友关系。

尾声

以前,许多企业容易将其等同于企业内部IT基础设施建设,再加上缺乏资金、技术和耐心,许多企业常常表现出「不想转」、「不敢转」和「不会转」的想法。

但随着数智化时代的到来,市场上出现了像钉钉这样的工具,越来越多的科技型制造企业逐渐理解了数字化转型的内涵,对数字化的态度也从过去的「不敢投和不会投」变成「敢投和会投」。

根据埃森哲今年发布的《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指数》报告,有59%的中国企业计划增加对数字化的投资,相比2023年增加了6个百分点。

如果说工业经济是以石油作为生产资料,那么数据已成为数字时代最重要的资产,如何充分挖掘这座数字金矿,不仅需要企业的决心和耐心,还需要钉钉这样的技术外援,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科创型企业与钉钉牵手的原因。

可以预见,以钉钉为代表的数字化工具不仅能帮助越来越多的科创企业解决「成长的烦恼」,缓解「鲍莫尔病」,还将陪伴更多科创企业一起推动中国科技创新更进一步。

多姆科技(DomTech)是钉钉在香港的官方指定服务商,专为广大的客户提供钉钉服务。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钉钉平台应用相关内容,可直接咨询我们的在线客服。 我们拥有优秀的开发与运维团队,丰富的市场服务经验,能够为您提供专业的钉钉解决方案和服务!